三山经开区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3-11-30 15:47信息来源: 三山经开区教育文体局阅读次数:编辑:张雯秀 字体:【  
日前,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就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进行部署。《通知》明确,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包括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和县域文物主题游径。鼓励省域、市域、县域间加强合作联动、携手探索创新。
为落实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三山经开区结合现有的文物资源和文旅融合的相关实践,整理公布3条文物主题游径,并坚持紧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就如何突出我区文物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展开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文物主题游径:
1、红色研学路线:
长江大堤渡江第一船纪念碑—— 渡江第一船纪念馆——渡江战役二十九烈士陵园——金涛烈士墓
1.1长江大堤渡江第一船纪念碑
渡江纪念碑位于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团洲一处江堤上,高约2.5米、宽约0.8米,背枕江北自然风光,面迎新兴工业厂区。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飞渡长江。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突击集团提前发起进攻,率先突破国民党的铜(陵)、繁(昌)江防,所部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5班所乘之船,最先在夏家湖登陆,自此载入史册。
1.2渡江第一船纪念馆
渡江第一船纪念馆,坐落在长江之滨保定街道莲花湖畔。场馆于2023年6月落成,建筑面积2018.9平方米,展厅面积1847.5平方米,是集党史学习、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基地。纪念馆设“渡江第一船”“中国船舶简史”“红色村”三个主题,分为5个展厅:战役序曲、战役前奏、长风破浪、胜利凯歌和浩气长存。渡江第一船纪念馆将打造成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地标和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承接党性锤炼、红色课堂、廉政教育等党建活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1.3渡江战役二十九烈士陵园
三山烈士陵园是开放式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于1976年12月,占地1万平方米,原建于三山神墩头,现座落在芜青公路三山双龙口北侧,过小拱桥登104级台阶,即为烈士墓广场,安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5军79师218团3营29名烈士。
1.4金涛烈士墓
金涛烈士墓位于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石谷村境内。金涛,原名金德涛,1938年随新四军三支队到繁昌。1941年金涛带领游击队员,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开辟了皖南事变后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大小洲游击根据地,对沟通我党我军在大江南北的革命活动,为繁昌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都具有重要作用。1942年5月,金涛从峨山乡老山村返回三山镇途中不幸被捕,日军用铁丝穿透他的手掌、锁骨并挽过双肩,金涛坚贞不屈英勇就义。1962年11月,为纪念金涛等三位烈士,特立碑建烈士纪念墓,以此缅怀革命先烈。
2、经典徒步旅行路线:
西形古道——浮山寺——日月井——响水涧水库
2.1西形古道:
西形古道位于峨桥镇丰裕村西形,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长约2.5公里,宽约1米,由3868阶形状各异的古石阶从山脉深处迤逦而来,既是古道,也是史诗。古道两旁自然植被丰富,负氧离子极高,是纯天然氧吧。沿路大小景点众多,可谓一步一景一故事,让人目不暇接。
2.2浮山寺
浮山曾有古寺,历史十分悠久。据九华山志和繁昌志记载,浮山古寺为慈峰老僧募资修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始名为“大王庙”,北宋真宗年间庙宇增容更名为“地王庙”;明初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私访,督修三进庙宇,改名为“浮山寺”(后称为浮丘院,资圣院)。现今的浮山寺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浮山寺庙。
2.3日月井
浮山寺日月井位于三山区峨桥镇境内的浮山之颠,浮山山脉雄伟壮观,连绵四十余里,高低峰十八独立,主峰高达海拔432米;山势奇形怪状,浮山竹木成荫,景色秀丽,繁昌县电视差转台铁塔立于主峰,盘山公路直达峰顶。
2.4响水涧水库
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浮山的东麓有一条山涧,里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汇成瀑布,特别是雨季,更为壮观,下雨天水声与众不同,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金锣金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亮,山鸣谷应,有着驰魂摄魄的魅力,故名“响水涧”。在响水涧内坐落着一座风景优美的发电站——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水库与山下风景遥相呼应,互为衬托,每年3-4月油菜花盛开之际,往来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3、最美骑行路线:
龟山村盘山公路——铜山寺——涌珠泉——千年银杏树——神仙洞
3.1龟山村彩虹盘山公路
进入龟山村,骑行在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彩虹盘山公路上,欣赏沿途美景,追寻风的自由。此处途经村庄,弯道较多,经过龟山村后进入响水涧公路,路面开阔,两侧花木盎然,紧接着右拐进入唐冲路,唐冲路段有连续上坡、转弯。
3.2铜山寺
铜山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为本地有名的古剎之一。至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冬,寺僧普惠募化重修,并刻石立碑,以记其事,至今断碑尚存,可资考阅。寺庙外有涌珠泉、白果树、神仙洞景点,人们称之为“铜山三奇”。目前,由信义光伏(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复建的铜山寺主殿已经基本完工。
3.3涌珠泉
唐代铜山寺庙宇建成以后,由僧众发现后用大青石块构建而成,井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位于庙后右侧凤冠(分山名)麓下,是一泓天然约泉水井,千百年来,从未干枯,只有溢流,无论旱涝,井泉从无涨跌,井深约80厘米,井底随即冒出的水珠晶莹可见,故有“涌珠泉”之美称。
3.4千年古银杏树
铜山寺前的银杏树树龄1300多年。结实粗壮的树干,大约需要五六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在这棵苍天古树之上,还生长着另一棵桶口粗的泡桐树,千年银杏树是国家一级古树。
3.5神仙洞
位于铜山寺东南角,距寺约三、四百米,是一个五洞连环,洞中有洞。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云游道人深居洞中修身养性,参禅悟道,若干年后,悟彻禅机,得道成仙而去,“神仙洞”由此而得名。

二、下一年工作计划
随着《通知》的印发,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势必迈上新的台阶。下一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和各项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1、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于文物主题游径的开发要始终把保护文物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得破坏文物、损害文物、影响文物环境风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其次,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能够在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开发相关研学线路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开发研学路线,深入研究文物的历史、时代、艺术、科学和社会、文化、审美多重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们对文化遗产观光游憩的需求,加深公众对文物价值的理性认知。
3、丰富文物主题游径形式
开展“触摸身边的历史”“文物打卡”“古迹寻根”等主题活动,还有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民俗展演、体育赛事等各类特色活动。此外,“鼓励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可视化互动展示、沉浸式体验,以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文物主题游径的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建成人文游径、智慧游径、快乐游径”将会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让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4、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游径的创建和宣传推广工作,检查相关线路点位的标识标牌以及服务配套情况,提升文物主题游径的游览体验及旅游开放服务水平。发挥出文物对美好生活的赋能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让三山经开区文物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